林則徐《出嘉峪關》“一丸泥”典故探源
來源: 2022年07月04日 字體:大 中 小
●康曉云
林則徐七律《出嘉峪關》總共有四首,分別被徐珂《清稗類鈔》、由云龍《定庵詩話》、李岳瑞《春冰室野乘》全部收錄,并稱贊其“勁氣直達,音節高朗?!?第一首七律因巧妙地用了“一丸泥”的典故而意境雄渾,氣勢不凡。全詩如下:
雄關百尺界天西,萬里征人駐馬蹄。
飛閣遙連秦樹直,繚垣斜壓隴云低。
天山巉削摩肩立,瀚海蒼茫入望迷。
誰道殽函千古險,回看只是一丸泥。
有人在傳抄或引用時,將最后一句寫成“回看只見一丸泥”,是錯誤的。因為“看”字已經有“見”意了,“只是”一詞,反復吟味并揣摩,自有一種微妙而含蓄的情感隱寓其中。
好多人讀這首詩后,都稱贊林公以“一丸泥”來比喻遠望中(意想中的遙望,并非真正看見)的函谷關,絕妙無倫。
其實,“一丸泥”自有來歷,并非林公的首創。關于“一丸泥”的典故,來自于《后漢書》:“元請以一丸泥為大王東封函谷關,此萬世一時也?!保铣巍し稌稀夺釢h書》卷十三·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)
這個典故說的是:東漢初年,劉秀多次派出說客前往說服割據甘肅天水的隗囂歸順朝廷,隗囂猶豫不決之際,他的將軍王元勸他不要歸順朝廷,而且表示他可以用“一丸泥”把函谷關封起來,這樣一來,長安和天水之間的通道被堵塞,朝廷對隗囂也無可奈何。
此后,“一丸泥”這一典故被賦予的基本含義是:天險關口,易守難攻,即使以“一丸泥”這樣微弱的兵力來防守,也是萬無一失的。
而在林則徐的詩中,是屬于典故活用,意為千古險關函谷關與眼前的嘉峪關比起來,實在是微不足道,渺微如“一丸泥”。但詩句所營造的意境不光是比喻的奇妙,更是顯示了林公文武雙全的精神氣度和指點江山的英雄形象。而且,這一典故在前人詩詞中屢被運用,唯林公用得最好,用得最含蓄,最恍惚,也用得最符合他的身份。這里試舉一些前人運用的例子,以作對比:
當今函谷上,唯見一丸泥。(梁·戴暠《從軍詩》)
不將千里隔,何用一丸泥?
(唐·張說《奉和圣制潼關口號應制》)
平戎七尺劍,封險一丸泥。
(唐·李益《再赴渭北使府留別》)
空留三尺劍,不用一丸泥。
(唐·李賀《奉和二兄罷使遣馬歸延州》)
壯士不言三尺劍,謀臣休道一丸泥。
(唐·皮日休《題潼關蘭若》)
好笑王元不量力,函關那受一丸泥。
(唐·胡曾《詠史詩·隴西》)
不勞三尺劍,已辦一丸泥。
(宋·楊萬里《虞丞相挽詞三首》)
玉關不用一丸泥,自有長城鳥鼠西。
(宋·蘇軾《次韻錢穆父馬上寄錢穎叔二首》)
陋邦修職貢,安用一丸泥。
(元·王寂《自永康次順化營》)
客久獨憑三尺劍,時清何用一丸泥。
(明·張佳胤《登函關城樓》)
休同隗囂輩,終誤一丸泥。
(明·袁凱《聞誅孛羅帖木兒(乙巳十月)》)
奇兵未厄一丸泥,綿竹懸軍萬仞梯。
(清·張篤慶《鄧艾廟》)
風月滿山關不住,他時須用一丸泥。
(清·錢謙益編《列朝詩集)
穿重解深三窟兔,侵多不剩一丸泥。(同上)
一丸泥斷東偏路,只遣清風夜扣關。
(清·陳田輯《明詩紀事》辛簽·卷二十八)
誰鑿五丁千仞壁,忽封三晉一丸泥。
(《晚晴簃詩匯》)
裂土自憑三尺劍,封關誰仗一丸泥。(同上)
絕島塵生動鼓鼙,閉關難得一丸泥。(同上)
日入虞淵天所覆,不應空恃一丸泥。(同上)
國是祇憑三寸舌,老謀終惜一丸泥。
(清·顧炎武《顧亭林詩集》卷三)
莫倚居庸三路險,請封函谷一丸泥。
(清·錢謙益《初學集》卷十二)
當年誰設險,不用一丸泥?
(清·王士禛《漁洋山人精華錄》卷六)
函關一丸泥,勢難復閉壁。
(清·黃遵憲《人境廬詩草》)
罵我倭奴兼漢賊,函關難閉一丸泥。(同上)
紫氣近來東望滿,函關何用一丸泥。
(清·沈永令《秦中》)
畫奇卻敵,封關惟用一丸泥。
(清·鄔仁卿《初學晬盤》)
樂府新成七德曲,雄關拚擲一丸泥。(清·丁治棠《仕隱齋涉筆》卷八所載分詠類詩鐘,上句詠“舞”,下句詠“封”。注:詩鐘是一種詩詞游戲,可以練習作詩的基本功。)
從以上諸例看出,自戴暠將“一丸泥”引入詩中以后,后來者紛紛仿效,都詠出了非常精彩的句子。其中,大概有兩種思想傾向:一者,當社會安定,國家強盛時,文人武將傾向于積極拓邊,這時,他們會毫不含糊地說,既然我有三尺劍打天下,就用不著以“一丸泥”閉關自守了;再者,當社會動亂,朝廷衰弱時,則正好相反,“一丸泥”能發揮“四兩撥千斤”的作用。而林則徐詩中的“一丸泥”,除了直接的比喻作用外,還另寓微妙的深意,只有當通讀以上所舉各家的詩作后,才能有所感悟。
由云龍《 定庵詩話》中說:“林文忠公(則徐)《云左山房詩鈔》,世不多見,律詩工切伉爽,其戍邊之作,則勁氣直達,音節高朗,最近有明七子。相傳公戍新疆時,有《出嘉峪關》詩四首?!?/p>
通過對“一丸泥”典故入詩情況的分析,還可以看出林則徐學養和詩才的雄深雅健。
偉人毛澤東曾手書林則徐此詩,并在他的七律《長征》中也使用了此典,即“烏蒙磅礴走泥丸”,生動形象地彰顯了紅軍戰士大無畏的革命精神。毛澤東手書古人詩詞一百多首,成為毛體書法的傳世經典,其中林則徐《出嘉峪關》“四首選二”,足見他對林詩的激賞程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