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使生命走向完美
來源: 2022年07月04日 字體:大 中 小
●胡瀟月
一
喜歡讀書,得益于我的父親。我的父親是一位會講故事的人,他的記憶力特別好,經常把讀過的書滔滔不絕,形象生動地講出來。他講的故事使我入迷著魔,由此讓我對書產生親近感。從識字開始我就喜歡上了看書。而圖文并茂的小人書,是童年里最營養的精神大餐。是眾多的小人書,開啟了我想象的閘門,拭去了少年人眼中朦朧無助的困惑?!段饔斡洝贰都t樓夢》《三國演義》幾乎構成了我回想少年時永恒的故事畫面。
自小被一種自卑困擾著,生人面前不敢多說一句話,加上容貌不出眾,就只會傻傻地看書,把整個世界都融入到書中去。小學三四年級時我開始看文學書籍。能搜集到的無非是父親看了幾遍的《楊家將》《呼家將》《薛仁貴征東》《薛丁山征西》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之類的,加起來也就十來本,上學的路上我給同伴講故事,由此成了一個肚子里有故事的人。自從有了自行車,去玉門東站的新華書店,便成了心中最向往的事。隔一個星期我就去一次,用偷偷攢的零花錢去買書,有時錢不夠買書,就賴在書店看書,總是等到人家下班回家才戀戀不舍地出來。小說中的人物演繹著他們的故事,詮釋著生命的意義使我牽腸掛肚。時間久了,書店管理員可憐我,答應借舊書給我,那是一種怎樣的高興??!徐志摩、郁達夫、艾青、劉心武隔著時空,隔著年齡向我走來。他們微笑著、沉思著、凝重著……我閱讀他們與他們交流,那種不被人知的愜意是其他人難以理解的。我陶醉在文學藝術的圣殿里,如魚兒游在水中,如鳥兒飛在空中。還有那些耳熟能詳的詩人:席慕蓉、汪國真、惠特曼、普希金……于我這個懵懂孩童而言有著揮之不去的魅力。我相信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詩意遐想和憧憬來自于童年的詩歌閱讀。這個階段的閱讀也許還夠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閱讀,我也無從把握這些詩歌的深邃與清澈、憂傷與率真,但它的確是最虔誠、最能在心靈深處扎下根的閱讀經歷,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。
作為一個“70后”,至今在我記憶深處能夠追蹤到最早的是一本叫作《星星》的詩刊,書里的詩篇已是模糊的印象,但那份初次與美麗詩歌邂逅的真切感受一直藏在我的心靈世界。當我還對整個文字世界表現出懵懂時,耳畔就曾有過“春眠不覺曉,處處聞啼鳥”的絕妙詩句。若干年后,當我再次接觸古代詩歌,重讀李白、孟浩然、駱賓王、蘇東坡等詩詞大家的作品時,那種從心底流淌出的親切感讓我感到吃驚,那是一種童年記憶的深刻感觸和悄然萌動,最終表現為一種情感,情感來自一個雖不完整卻是真實的閱讀。
二
結婚后為了讀書,我和老公很兇地吵過一架。那時我們因為貧窮,又加上女兒身體羸弱,經常感冒,哭哭鬧鬧,正是最熬人的時候,老公常常因為孩子半夜啼哭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而情緒煩躁,繼而大發脾氣,怨我照顧不好孩子。而我,對孩子的哭鬧已經使出了渾身解數。老公是個愛喝酒的人,出門就不知回家。我經常是一邊流淚,一邊操持家務,更不要說有空看書了。有時半夜三更還要把孩子托付給鄰居,去幾里地外找他,常常是背著爛醉如泥的他回家,自己的情緒低落,感覺生活也灰暗。
在這樣的環境中,我也灰頭土臉一身的挫敗感,于是一有空閑,就抱起書本尋求精神寄托。一次女兒生病,問我哥借了幾十塊錢,去給她看完病,兜里還有二十塊錢,忍不住買了一本垂涎己久的小說。我有可怕的強迫癥,一本書不吃飯,不睡覺,一口氣要讀完。老公看我放下孩子就捧著書不撒手,家務也忘干了,一怒之下,搶過我手中的書,扔進灶膛……我愛書,愛閱讀,他是知道的,可為什么?
我向生活低下了頭,做了生活的弱者,把所有的書鎖進柜子。那天晚上,輾轉反側,難以入眠。我認為沒有物質基礎的保障,就沒有文化的未來。
我咬著牙,背著孩子上地干活,背著孩子隨著姐妹們去附近打工……
決絕的要去忘記。然而我錯了——
對于書,對于閱讀浸入骨子里的熱愛,猶如埋在土里的種子,遇水發芽,見風就長。
三
臺灣著名作家、學者蔣勛先生曾說:“人生中有一個神奇的命運平衡法則,它不會把一切最好的給你,而總會給你一些向往,這個向往的過程就叫生活。比如說貓很喜歡吃魚,卻永遠下不了水;魚喜歡吃蚯蚓,卻永遠入不了地。生活給你關上一扇窗的時候,就會打開另一扇門?!?/p>
當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心海中時時泛起驚濤駭浪。表面的風波歸于平靜,其實,有一股暗流始終在心底涌動,東竄西竄找不到發泄的出口。不僅心緒煩亂,孤獨寂寞,無助結伴而來。心無時無刻受著煎熬,我的手又伸向書籍,浮躁的心漸漸得以平靜,再沒有為當下的人生、命運而怨天怨地、自卑自憐,而是做到生活賜予我的,我盡情享受,生活拒絕給予的,我絕不強求。繼而懂得了生活必須有裂縫,陽光才能照得進來??嚯y,其實也是人生的一份祝福,只不過是化了裝的禮物罷了。
如今大家時常感到“手機都看不過來”,我就時常告誡自己資訊不能取代閱讀,碎片不能代替深度。作家路遙的代表作《平凡的世界》里那個愛學習而家境貧寒的孫少平,為了生活去做礦工,每次下班后都要清洗干凈黑不溜秋的臉,吃上一口飯,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精心保留下來的過期報刊偷偷拿出來翻閱。孫少平說,“這是我每天的精神會餐”。我第一次看到這一段時,曾被小說中的這一幕感動得熱淚盈眶,所以現在我也常常問自己“你今天的精神會餐是什么?”
現在有時間就坐下來捧起一本心愛的書,隨便打開一頁,深切地體會“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”在“目遇之而成色”后的快感,聊以慰藉“書卷多情似故人,晨昏憂樂每相親”。
閱讀使我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。我想,讀書的大智慧,或許就是要為生命找到一個真實的去向。